心灵解码

“妈妈都是为你好,你应该...”谈谈《小欢喜》中的母亲
作者:   发布日期:2019-10-17   浏览次数:

暑假,一部家庭剧《小欢喜》火遍我的微博朋友圈各大首页。该片主要聚焦于北京的三个家庭:一号家庭是主角方圆两口子和俩孩子,二号家庭是离婚后的单亲母亲宋倩和乔英子,三号家庭是高官夫妇和早期缺乏关照的季杨杨。不同背景的家庭,不同教育方式的父母,和现实中自己的家庭有些不同也有相同,但却依旧能让我看得心惊胆战。

                                                         ■■■

                                                         🍃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

当童文洁抹着眼泪哭诉自己的好心不得好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有时候我和我妈吵架,我妈也会把眼泪一抹,用一模一样的语气说:

“我真的是养了个小白眼狼,我做的一切不都还是为了你好。”

真的是太真实了吧。

当我和朋友说起这部剧情,她则说自己的母亲比较像宋倩:“当我高三时,也因为志愿的关系和我妈大吵了一架,我妈不舍得让我离开她去太远的地方。”

仔细一想,《小欢喜》反映出来的问题来源于现实。《小欢喜》中的母亲,也是我们平凡中自己的妈妈的一个缩影,或许像童文洁,或许像宋倩,又或许像刘静……

投票已过期

你的母亲和《小欢喜》中的谁比较像?(单选)

  • A. 童文洁

  • B. 宋倩

  • C. 刘静

一个当妈的,当孩子从自己的肚子中呱呱坠地降生于世,从护士手中接过,那一刻起,不仅是脐带之间的连接,孩子赋予母亲的更是一种使命感。外面的世界很乱,要为孩子挡去一切无形的刀剑,要为孩子规划正确的道路,要让孩子幸福地成长……可是问题来了,当《小欢喜》中的宋倩为英子过度操化人生时,英子感觉到的并不是幸福,而是一种强大的压力。

哎,母亲难当,一个好的母亲到底该怎么当?

                                                            🍃

                                                            母亲的责任

首先我有个疑问,为什么这个时代母亲更多地为孩子去规划人生?

当孩子上小学时,为孩子报名各种辅导班;当孩子上初中时,硬性规定孩子班上必须多少名之内;当孩子填报高考志愿,又早就替孩子想好了大学和专业;好了,孩子大学出来了,该做妈妈安排的工作,相妈妈安排的亲,住妈妈付的首付的房子,过妈妈安排的人生……

一个爸爸会这样子吗?或许也有父亲认真负责,充当着操心的角色,但我的父亲总会坐在我和妈妈中间和稀泥,我妈每唠叨一句,他就装作郑重地点头,然后说:“你妈说得对。”

一个母亲和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母亲一般更关怀学校事情。根据中国教育调查,孩子总会和妈妈更多地讨论学校今天吃了啥,看见了啥,做了啥:

和父亲相比,孩子更愿意和妈妈说起学校发生的事情。作为大部分时间处于校园环境的学生,母亲更为了解孩子在学校做了什么,更容易成为子女感情交流倾诉的对象,承担子女教育的重责。

母亲更关怀子女人际关系。根据《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孩子也会更多地和妈妈讨论自己遇见了谁,和谁说了什么,喜欢上了谁:

特别是当下的独生子女,他们更容易受到这些人际关系的影响而变得焦虑抑郁。(陈硕,2019)及时了解孩子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缓解这种关系带来的焦虑无疑能帮助孩子的健康成长。

母亲承担更多的监督子女作业任务。监管子女作业是父母参与子女教育的重要方式,根据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父亲在这方面的参与也是惨败,少得可怜

无论是人际关系,学业成绩还是生活琐事,父亲都在参与度上惨败给母亲。妈妈,承担了负担孩子生活琐事,提高孩子学业成绩,让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种种重要责任,这些事情都在孩子的未来道路上有着方向性的作用,有一个好的母亲,孩子的道路才不会容易迷失。因此,一个懂得教育的母亲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

                                                          责任越大,压力越大?

母亲的责任如此之大,那么会因为这种责任的重大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吗?

一个有趣的现象:小欢喜中的童文杰、宋倩等一干母亲为孩子的高考焦头烂额的时候,方圆、乔卫东等一干父亲却好像优哉游哉,老乔为英子撒谎请假,老方还能腾出时间逛个超市,三个父亲还聚在一起喝起了小酒打了一场篮球。是父亲不称职,还是母亲过于焦虑?

一些社会和心理因素或许能够解释这种性别差异。首先,女性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对于压力更加的敏感。暴露于慢性压力源中,加上女性激素的影响,可以改变HPA轴的反应,而HPA轴正是应对压力的系统。

其次,Hankin的研究发现(2007)在人际关系中,女性更加看重得到称赞和亲密关系,所以妈妈也就更担心亲朋好友对自己孩子的评价,这一现象加强了女性对人际压力源的反应。

最后,社会角色促使女性聚焦于情绪的应对策略。女性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体会心绪,而男性倾向于使用分散注意或者聚焦于行动的应对策略。所以,同样是面对孩子的问题,宋倩一个人在桥上散步思考英子和自己的吵架,方圆等人却看似乐呵乐呵地找了一干兄弟打起了篮球。性别角色不同,应对策略也不同,而大量的研究发现,反复思索情绪本身会加重这种情绪。

一方面母亲责任更大,一方面母亲本身更容易感到焦虑,因此母职焦虑盛行。

                                                            🍃

                                                           控制孩子的一切?

前几天我和朋友聊到《小欢喜》里的宋倩,我朋友对于现代社会母亲越来越焦虑的行为评价:“母亲感到了焦虑,但将这种焦虑转接到孩子身上总是不对的。”

英子想要当天文馆志愿者——母亲拒绝,跑到天文馆堵人;

英子想要拥有一套自己的乐高——母亲拒绝,一气之下拆了乐高;

英子想要前往南京大学读书——母亲拒绝,逼迫英子选择清北……

英子后来得了抑郁症并有自杀念头,宋倩的想要控制自己孩子人生的念头算是压在骆驼身上沉重的一大捆稻草。

大量陪读妈妈,全职母亲随着时代产生,教育孩子成为了母亲衡量自身成就的一种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认知失调,即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孩子的教育如果不像自己的事业婚姻等一样成功,这就让他们失去了控制感。如果一个事业成功的女性,这种失去控制感的感觉更加强烈。母亲便因此采取了措施:为孩子规划一个完美的人生。

控制感,是个体认知的一个重要成分。其中又分为行为控制感、认知控制、决策控制。行为控制感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能直接采取行动来影响和操纵外界事物的能力的觉知。这里的行为对象就不仅包括操纵自己,也包括操纵他人行为。也就是“我要你怎么样”。

Kelly(1978)的研究表明,个体对他人行为的控制感与他人之间关系紧密程度相关,即关系越紧密,个体对他人行为控制感越强。

“如果我不是你妈,我才不会管你呢。”

能够理解母亲的管束是为了孩子好,因为她将你当成她最亲的人,她的宝贝。她见不得自己的宝贝受委屈被欺负。可宝贝也总要长大,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坑要跌,母亲能够管束孩子一辈子吗?

在母亲获得自身控制感的同时,孩子失去对自己的控制感。低控制感的个体无论在人际关系交往、自身幸福感方面,指数都较低。

                                                          🍃

                                                          相信孩子自身的能力

《小欢喜》中的母亲我最喜欢刘静。在季胜利和季杨杨紧张的关系中,刘静起了不少的缓和作用,而当英子面对巨大的压力时,刘静阿姨的从旁指引也无疑是英子人生中的一道温暖的光。

刘静就像冬日里一瓣温暖的橘子,是配着曲奇的热茶,是一位难得的好的母亲。

可英子、一凡和杨杨,他们的路都是要自己走的,而家长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导作用,再不舍得也要学会放开手,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和孩子交流,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也要相信孩子的能力。

而孩子这边呢?提升自己的能力,掌握自己的方向,向父母证明自己能行。那么放手的家长才会安心。

《小欢喜》中的母亲我最喜欢刘静,而现实中的母亲我最喜欢我妈。前段时间我和我的妈妈通了一通电话,她火急火燎赶到上海和我中秋团聚,期间也聊了很多。两杯咖啡,两块蛋糕,一个下午茶,一场坦白的谈话——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开端。不管和母亲的关系现在是闹僵,缓和还是终于达成共识,就像《小欢喜》一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达成现实中“小欢喜”的诀窍是不变的,你爱妈妈,妈妈也爱你,那么交流、理解彼此、让步、放手,问题总会解决的,HE总会来的。